2022新年伊始,新冠疫情侵袭郑州;绿城儿女,万众一心。为帮助全市广大妇女儿童家庭切实打赢疫情“心理防御战”,戴好心理“口罩”,1月17日,市妇联联合河南教育广播共同推出的全市抗“疫”心灵关爱访谈《抗疫“心”力量》正式上线。
每周一和周三的上午9点,河南教育广播《教育大家谈》栏目将以电话连线的方式进行访谈直播,市妇联将每期选派一名资深心理咨询志愿者,向广大市民群众传授疏导不良情绪、缓解压力的心理援建技巧和方法,实施针对性心理干预,防止集体情绪感染,助力社会和谐稳定。
今天请收听第二期
——疫情之下焦虑的原因及应对措施
访谈嘉宾:李红芬
郑州市妇联抗疫“心”
力量心理援助志愿服务团讲师
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
从事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15年
疫情的突然袭来,让孩子们的正常学习活动再次受到影响,不少家庭也陷入对当下环境的焦虑中。由于孩子的自控力较差,利用电脑或手机上网课时容易出现分神或玩游戏,这也成为家长焦虑的原因。如何及时调节个人情绪,应对疫情造成的焦虑,积极消除不利因素,是我们今天分享的主题。
第一、无法平衡网课与电脑或手机之间关系而引发的焦虑。
孩子上网课与不能合理使用电脑或手机,一直是家长焦虑的头号问题,随着为了疫情防控而开展的线上教学,孩子长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,致使家长的焦虑与日俱增,本来就有的家庭矛盾也随之加剧。
平衡网课与电脑或手机关系的四个锦囊:一是和孩子共同制定计划,二是中途1到2次善意的提醒,三是和善而坚定地执行,四是正向反馈机制。
第二、对未知的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。
任何焦虑情绪的产生,都存在对未知不确定性的担心,也是一种习惯性应对问题的模式。因为同样是疫情隔离在家,有的人利用这个时间学做美食,和孩子们一同做游戏,看平时没有时间看的书,和好友在线视频聊天,玩的不亦乐乎,既充实又快乐。有的人就愁云密布,胆战心惊。显然是因为每个人有着自己习惯性应对问题的情绪模式。
除了运动,看书,聊天,做美食,做家务等转移注意力的方式。还有一个从内在解除焦虑模式的方法:即从我们的内在做工作,让焦虑从此与我们无缘,也只有我们自己才有足够的力量做到,我们要为自己当下的生活负全责。